日期:2025-09-27 07:27:40
9 月 24 日,山西太原某中学的一项奖励政策在网上引发大量讨论。有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,该校校长在 9 月 10 日的开学典礼上,公布了 2026 年高考的奖励标准。
奖励标准为,山西省高考总分第一名可获 100 万元,第二名 80 万元,第三名 60 万元,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学生,也能拿到 50 万元奖金和 “高考卓越之星” 荣誉证书。
学校招生办工作人员明确表示,“承诺肯定会兑现,但前提是得先来我们学校上学”。之后,学校官方公众号补充说明,奖励政策涵盖学术、科创等多个方面,不过并未提及高额现金奖励的具体规则。
事件发酵后的第二天,太原市教育局回应称,这位校长的说法 “不符合规定,不被允许”,还表示市民可向区教育局举报。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,学校严禁用 “状元”“尖子生” 这类名头开展招生宣传,所以这次高调的现金承诺还没实施,就已违反政策规定。
展开剩余70%回顾各地高中的重奖模式,太原这所中学不是开创者,最近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过类似 “用高额奖金奖励升学” 的情况,参与主体越来越多,规模也不断扩大。
2025 年 8 月,广西某学校给考上清华大学的一名女生发放 100 万元现金,现场现金堆得像座 “小山”,同一批考上浙江大学、香港大学的学生,每人各获 15 万元。
这所学校从 2022 年起就实行类似政策,奖金从最初的 30 万至 50 万元,逐年涨到 100 万元。而该校每年学费高达 6 万至 8 万元,8000 多名学生缴纳的学费,很可能就是奖励资金的来源。
山东某中学、河南某高中等,也先后给考上清北的学生发放过 50 万元奖金,形成 “用学费凑奖金,再用奖金吸引更多学生来上学” 的循环营销模式。
除了学校,地方政府与乡贤也参与到升学奖励中。早在 2016 年,某县政府就在工作报告中明确 “每考上一名清北学生,就奖励 50 万元”,这笔钱来自财政拨款,其中学生得 10 万元,学生初中就读的学校得 5 万元,剩余部分分给高中教师。
2025 年 8 月,江苏某中学通过乡贤设立的 “正实” 教育奖励基金,给 5 名考上清北的学生每人发放 3 万元,同时还奖励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优秀教师。该基金初始金额达 150 万元,主要想传递 “感恩家乡、报效祖国” 的理念。
在村镇层面,升学重奖也十分常见。山东某村给考上清北的学生奖励 200 万元,考上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奖励 100 万元;广东某地则为考上清北的学生提供 100 万元现金加一套商品房的奖励,直接将升学奖励与民生福利绑定。
早在 2020 年,教育部发布的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,以及 2023 年发布的《高考成绩发布及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负面清单》中,早就明确规定 “不能通过任何形式,把中高考成绩当作奖励师生的标准,也严禁炒作中高考‘状元’和升学率”。
山西这所中学的做法之所以被认定为违规,关键在于将升学成绩与巨额现金紧紧捆绑,还进行公开宣传,本质上是 “用高考成绩当噱头做招生宣传”。教育部门叫停这种行为,并非反对 “奖励优秀学生”,而是制止将教育成果变成营销工具的做法。
教育的真正意义,从来不是 “考上清北就拿百万奖金” 的交易,而是让每个学生的灵魂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。当奖金带来的热闹散去,留下来的应是对知识的敬畏、对成长的尊重。
发布于:四川省牛配资-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平台和配资炒股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